关于红白喜事

  以前觉得把红白喜事合起来统称为“喜事”是不可理解的,家里长辈去世怎么可能和添丁进口,家族壮大相同论。总觉得我们的文化其实就是一直在避讳死亡的,毕竟孔夫子都说过,未知生,焉知死。

  好像死亡是一个禁忌的词汇,是一个需要去避讳的,只是如此避讳的事情为什么又要和婚礼合称红白喜事呢?

  去年参加了同事的婚礼,婚礼上双方父母骄傲且自信张扬的表情深深的触动了我,于父母长辈来说,这是孩子长大成人自立的标志。

  诚然,现在农村还是会有攀比的风俗,无论红白都有,但是这场盛大礼仪的背后是家庭的攒聚,是一场又一场的传承。

  从过年到现在,村里去世了两个叔奶奶,以前因为不在家,或者上学或者工作都没有参加,这一次因为住在村里,就理所当然的参加。

  从圆庙开始,燃烧起卷的纸灰和哭声在黑夜中萦绕。从晚上跪棚一直到第二天下午出殡,繁杂的手续和各种冗长的事项,整个脑袋都是昏沉的。

  两位叔奶奶都是看着我长大的长者,小时候也常常在她们膝下玩闹,可以说我的童年里有着她们太多太多的身影。

  亲人的突然离世,对于至亲之人来说其实是空的,是懵的。大脑根本就反应不过来事情的来龙去脉,就被这一套葬礼的仪式推着往前走。

  前一天还在商量着八十大寿的细节,没想到仅仅过了两天,就天人永隔。

  死亡,对于去世的人来说,只是一个瞬间,但对于活着的人,是一個具体而冗长的过程。

  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大家共同的搀扶和帮助,需要他人在席上有说有笑,谈笑风生一般说说日常琐碎和天气,来宣告这苦闷的生活并没有停滞不前,无论怎样,它总会继续。就像是河水,一直奔流,从不停息。

  其实当那个死掉的人变成了我们自己,我们也希望自己的亲属可以受到类似的帮助,邻里亲眷们也可以在席上面色如常地吃一口好饭,喝一碗热汤,讨论一下今天饭桌上的虾确实美味鲜甜。

  没什么大不了的,只是我先下场了,各位生活还要继续,日子还要照常。毕竟,死亡是一趟注定满载而归的列车,我们每个人都是乘客。谁也无法逃脱。

  不同年纪的人会有不同看法。

  对于葬礼繁杂的手续和冗长的事项,通常年轻人会深恶痛绝,上了年纪后,又会不自觉的同流合污。我正在经历这种事,从深恶痛绝到困惑不已,终于好像悟出了点门道。

  可能因为年纪轻的人离死亡远,而年纪大的人离死亡近吧。从这点上来看,通常反对这种事的晚辈,都认为死亡是一件遥远的事,天然而本能的敬畏。而赞成这种事的长辈,反而是看的开看的淡的。

  年轻人容易过于在乎情绪而忘记现实。当然他们也有理由。这样做的一切,与死者有什么关系呢?

  年轻人总是觉着,大家安安静静伤心一会不好么?但是换种角度,如果没人给做这些杂事,你哪有空窝在角落里伤心啊?

  他们又觉着,做那些杂事有什么意义呢?其实换种角度想一想…那种谁都不麻烦的葬礼,三两小时就成灰,也没好好告别,从此与这世界再无关系…难道不会太过于冷冷清清,后人每每回忆起来,也是控制不住的悲难自抑。

  死亡对于年轻人而言,总是一件沉重而悲痛的事情,因为这件事,离他们来说,真的太遥远了。但是是,人一旦过了一定的年纪,当你开始认真考虑自己的后事了,那么你看待死亡的方式,立刻就会变得不同。

  这个时候,你反而会不喜欢那种沉重而悲伤,庄严而肃穆的葬礼。

  可能你并不会希望你的后辈为你伤心,你宁愿用花钱这种手段,帮助他们发泄情绪,用一段时间,用一定金钱,用俗气而热烈的烟火气息,用各种琐碎麻烦无必要的事情,绊住他们,让他们时刻活在现实中,来不及为你伤悲,便已经继续活了下去。

  可能这就是农村传统葬礼的意义吧。

  尤其上了年纪的老人,就是怕自己死的冷冷清清,就是想要人生最后一场热闹。

  如果可能,大部分农村的观念中还是希望在自己死后,流水宴席大摆七天,生前所有熟识的不熟识的人全来送别,子孙后辈能够齐聚一堂,大家吃好喝好,玩好乐好,用彻夜的欢声笑语,觥筹交错欢送我上天。

  他们就是想热热闹闹的告别这个世界啊。

  对于已逝的人来说,那些热闹的,恶俗的,趋利的,算计的,精明的,说好不好,说坏不坏的乡里乡邻,就是他们的一生,他们的世界。

  理解了这点,就容易理解他们的葬礼了。

  以前年轻的时候,特别不能理解,人都走了为什么还要虚张声势办葬礼,尤其对于条件窘迫的人家而言,葬礼简直是又一座大山。在经历了几场葬礼后,我似乎明白了葬礼的意义——一场祭奠逝者,安慰生者的仪式。

  逝者已矣,但生者才是最难过的。逝去亲人的痛苦并不容易过去,葬礼加重了生者身体的累。只要身体累了,心理的累才不那么明显吧。

  葬礼,与其说是为死者而办,倒不如说是为了那些与死者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生者。

  便是逢年过节,我们也总是想着要寻求些仪式感,何况是面对生命这样贵重的存在。一个生命结束了,又怎么能够没有一场告别的仪式呢?生与死之间总还是需要一场足够庄严肃穆的告别的啊,而葬礼,不恰恰是我们需要的那个告别仪式吗?

  生者祈愿死者安息,也告诉自己送了这最后一程,从此这人便只能是活在心里了。往后的时光,再想起这人,悲伤有之,但随光阴流转,悲渐淡,终会是缅怀与释然。

  我一直觉得,葬礼是向这个社会宣布此人已逝,退出社会关系网,和婚礼请诸位来宾亲朋是一个意思。

  给亲友提供了一个可以悼念可以告别的场所,所以葬礼其实是向逝者做最后告别。同时也是慰问亲属,这代表去世者一部分的人际关系,被其子女接手,可继续互相帮助扶持,这也是一种传承吧。

  说到底,人的悲欢并不相通,有人垂泪,有人嬉笑,有人怒骂,有人觉得吵闹。

  很多人眼中的繁文缛节给了他们去做点事、缓冲、宣泄情绪的过程。

  人与人生而不同,有人想要逝去时如烈火烹油般轰轰烈烈,有人想安安静静散场。经历不同,遗愿自然也不同,我们若无法理解,至少做到尊重。

  以前觉得无论婚礼还是葬礼都只是一则官方公告,现在才渐渐明白,这是一场人生为数不多的相聚,是千里迢迢的奔赴,是不计得失的支持,是久别未疏的真心。人生仅有三万多天,很开心这一天,大家能各自奔赴而来。

  所以,不要去惧怕成长,也不要去惧怕年龄,更不要去惧怕时间。

  仔细想想,年龄带给人的改变是什么?

  是身体状况,是知识,是经验,是阅历,是人际关系么?可是这些都会因为年龄而发生改变。

  我想最重要的是与这个世界相处的方式吧,简单说就是找到自己的生态位,年轻时,总觉得自己可以改变很多事情。但是,很多年后才发现,改变是相互的过程,真正融入一个整体才是关键。

  通过不断的探索,不断的尝试,最终认知自我的条件,认识自我的内在,智商,情商,家庭环境,社会资源,最终整合在一起,形成最适合自己的生态位。

  每一种植物,都有最适合自己生长的地方,

  每一个人,也都有最适合自己生活的方式。

  这就是年龄带来的改变。

  今天早上雾散了,不止早上,不止雾。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

点击下载地仙的自我修养全本TXT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