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里-麦克唐纳,英国制片人,在好莱坞活跃的诸多英国人之中,可谓是先驱人物。他不仅和史蒂文-斯皮尔伯格联手打造了“断锁怒潮”、“逍遥法外”、“幸福终点站”等作品,而且“黑衣人”系列、“角斗士”、“逃出克隆岛”等作品身后也可以看到他的身影。值得一提的是,当初派拉蒙与兰斯洽谈“雷蒙-斯尼奇的不幸历险”时,兰斯和劳里有过一面之缘。
再次见面时,舞台就已经来到了柏林,而兰斯的身价也是今非昔比。
“是的,我观看了一场海伦-米伦。”兰斯爽快地给予了承认,他和吉赛尔-邦辰一起出现在伦敦西区剧院门口的照片还登上了次日的八卦杂志头条,“太阳报”还恶意揣测,兰斯在挖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的墙角,言之凿凿地表示兰斯之所以拒绝莱昂纳多出演“狂暴之路”就是为了拆散这段情侣。
劳里立刻就明白了过来,轻轻点点头,“‘某个爱情故事’,阿瑟-米勒。”显然,他对伦敦西区目前上映的戏剧了如指掌,“不过,可惜的是,海伦接下来为了宣传电影,她将会至少缺席两个季度的演出。”
宣传电影,海伦下半年就将投入“女王”的宣传,这部电影是混沌影业今年的重头戏之一,因为这是混沌影业第一次制作非兰斯执导的作品。
兰斯彷佛没有听出劳里的话中深意一般,微笑地点点头,“很遗憾,但这就是现在戏剧的现状,不是吗?比起百老汇来说,西区已经好很多了。”
“过去二十年,世界变化的太快了。”劳里先是点点头,而后又摇摇头,“在八十年代,戏剧依旧是英国人最主要的娱乐手段,没有之一。”彼时好莱坞进入了黄金时代的末期,英国电影虽然也快速发展,但留在英国人骨子里的保守,还是让戏剧备受追捧。“你以前在伦敦,肯定也经常在西区徘徊。”
“当然,这是我们功课的一部分,也是我们的另一个学校。”英国的演技教学体系和美国有着巨大的差别,最明显的一个因素就是戏剧的比重,“不过,现在西区依旧有不少出色的戏剧演员,这是一件好事,百老汇已经看不到这样的景象了。”
英国演员有这样的传统,他们习惯于在戏剧舞台上打磨自己,像海伦-米伦或者朱迪-丹奇这样的演员,即使在电影产业开辟出了属于自己的天地,但每隔一段时间就会重新回到西区的戏剧舞台上重新磨练。所以,伦敦西区每隔几年都会出现一些优秀的剧目,还有一些优秀的演员,这一份底蕴,却是美国所不具备的,也是百老汇在苦苦追寻的。
“的确如此,我上次听说,兰-卡琉正在准备明年春季的一出戏剧,着实值得期待,不是吗?”劳里成功地让兰斯露出了惊喜的表情,兰-卡琉是加拿大人,但却在英国戏剧届闯出了一片天,是一位同时收获了托尼奖和奥利弗奖的老戏骨,不过,伴随着年龄的增大,他更多时候活跃在电视剧和电影屏幕上。
劳里察觉到了兰斯表情的变化,露出了笑容,“所以,你看过兰的‘理发师陶德’?”
“不,我错过了最好的时光,我看的是阿兰-阿姆斯特朗主演的版本。”兰斯眼底流露出了一丝遗憾。
“理发师陶德”是英国最著名的戏剧之一,在开膛手杰克出来之前,理发师陶德就是历史上最有名的连环杀手,一半真实一半虚构的故事反而增加了更多的惊悚效果,流传至今,人们也分辨不清楚哪些是事实、哪些又是传说了。
这个家喻户晓的故事被改编成为戏剧之后,大受欢迎,在半个世纪里,前后排练了七个不同的版本,其中1973年的版本被誉为转折点,因为这个版本的故事第一次让陶德的形象变得饱满丰富起来,深入他不断杀人的动机和心态,这个版本在那之后催生了载入经典的1979年版本——也就是兰-卡琉主演的版本,当年横扫了托尼奖和奥利弗奖。
兰斯前往英国求学时,观看的是后面1994年重排的版本,虽然也赢得了三项奥利弗奖,但经典程度还是无法与1979年版本相提并论。
“阿兰-阿姆斯特朗,他又回来伦敦了,‘太阳之战’今年秋季档就要上了。”劳里话语之中的娴熟,可以听得出来,这就是他最熟悉的领域,这一份底蕴在好莱坞是很难感受到的。
兰斯轻笑地摇了摇头,显然对这出戏剧并不感兴趣。
劳里也没有继续深入,话锋一转,“所以,你看过‘理发师陶德’的剧本吗?”这里所说的是戏剧剧本,舞台剧的剧本和电影还是有许多不同,除了场景转换的细节不同之外,演员的表演方式、语言使用等等也都有很大差异,尤其是英国的舞台剧剧本。
“我们当年主要的时间都花费在莎士比亚身上了。”兰斯微笑地回答到。
“噢,独一无二的却又令人恼怒的莎士比亚。”劳里的调侃让兰斯不由莞尔,“你觉得如果把兰-卡琉版本的‘理发师陶德’,改编成为电影,怎么样?”
“电影?”兰斯尾音轻轻一扬,虽然他猜测到了劳里找自己肯定不是为了闲聊,但劳里的话题核心居然是“理发师陶德”,这确实是又些许意外,“不是所有戏剧都适合搬上大屏幕的。”
“但这一部呢?”劳里毫不放松,进一步紧逼。
在历史上,“理发师陶德”先后四次被改编成为电影,但都失败了。主要还是剧本的原因,最后一部“理发师陶德”电影是1970年拍摄的,叫做“嗜血屠夫”,比经典戏剧剧本问世的1973年还早了三年,那些作品都把这个故事拍摄当做惊悚恐怖电影来拍,薄弱的剧本和苍白的人物,难以引起人们的共鸣。在那之后,这套戏剧虽然在舞台上大发异彩,但却没有人再将其搬上大屏幕了。
兰斯端起了手中的香槟轻抿了一口,“所以,你是在邀请我完成这项工作?还是邀请我评价这份工作的可行性?”
“噢?这有什么不同?”劳里好奇地询问到。
兰斯耸耸肩,“很简单,如果你是询问我改编的可能性,我会告诉你,这是一个绝佳的主意。”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由于原创剧本的缺乏,漫画、小说、游戏全部都成为了电影产业的捕猎对象,戏剧自然也不例外,越来越多戏剧开始搬上大屏幕,但其中能够取得成功的,着实不多,“芝加哥”算一个,“虐童疑云”也算一个。可是,整体而言,那些出色的经典改编作品还是出现在上个世纪,“欲/望号列车”、“推销员之死”等等,新世纪之后的改编终究还是缺少了戏剧的灵魂和深度。“但如果是把这项工作交给我,我认为这不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你太谦虚了。”劳里笑着摇了摇头,“除了你之外,没有人更加适合了。”出身伦敦西区、优秀的剧本功底、出色的戏剧理解能力、杰出的电影诠释能力,再加上备受瞩目的演技功底……劳里说的不是客套话,如果在目前所有导演之中,找出一个能够胜任“理发师陶德”改编工作的,绝对非兰斯莫属。
更何况,以兰斯现在如日中天的声势,更是锦上添花。不仅仅是在北美,即使在欧洲这片艺术百花齐放的土地之上,兰斯的声望也在快速崛起。当然,这里说的不是“人人都爱兰斯洛特”,欧洲是一个喜欢批评的地方,越是艺术的东西就越私人,每个人的审美和喜好都各不相同,批评声是从来不会平息的,在欧洲,所有人众口一致都称赞的艺术,几乎不存在;但不可否认的是,兰斯对于商业和艺术的结合探讨,却是引发了诸多讨论,这种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在欧洲得到了诸多认可,也就是说,其他商业电影作品在欧洲艺术圈是不具备讨论价值的,即使批判都懒得发声,但现在兰斯的作品也是一个意外。
这种声望的抬头,成为了兰斯纵横全球的重要标志。
放在劳里这样的制片人眼中,情况就简单了许多:一个项目交给兰斯,这就足够了,至于兰斯想要拍摄艺术作品还是商业作品,他们完全可以信任兰斯。这一份信任的重量,史蒂文-斯皮尔伯格花费了二十年去争取,一直到“辛德勒的名单”取得了成功之后才得到。但现在,兰斯就已经牢牢地掌握在了手心里。
不过,掌握了主动权的兰斯,却清楚地知道信任越大、责任越大的道理,所以,他也不争辩,笑呵呵地岔开了话题,“谦逊是一个美德,但很遗憾,这也是我不具备的。我现在倒是更加期待着,有人能够邀请我重新回到戏剧舞台,执导一出戏剧……”劳里也没有再继续纠缠,顺着兰斯的话题就说了下去,两个人谈笑风生,轻松写意。
可是,等兰斯回到下榻酒店时,就在客厅的茶几上看到了“理发师陶德”1973年的音乐剧剧本。
“前台留下来的,说是一份小礼物。”珀西解释到,“我翻看了一下,没有问题,所以就带了上来。”珀西捕捉到了兰斯眼神里的一丝无奈,有些紧张,“怎么了?有什么不对吗?需要我退回去吗?”
想了想,兰斯还是摆了摆手,“不用,就放那儿吧。”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