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读<史记>(第三讲、第四讲)

  第3讲立储风波

  画外音:在上一期节目中,王立群先生讲到司马迁在《史记外戚世家》中记载了影响少年刘彘命运的两个女人,一个是薄皇后,一个是刘彘的母亲王美人。汉景帝前四年,在薄皇后无子的情况下,汉景帝立了栗姬生的长子刘荣为太子,同时立刘彘为胶东王。这样看来,皇太子已经名花有主,刘彘的皇太子之梦也就此该结束了。那么,刘彘的命运还会发生改变吗?谁会对已经定型的格局进行调整呢?影响刘彘命运的第三个女人是谁呢?

  上一集我们讲到影响少年刘彘命运的两个女人,一个是薄皇后,一个是王娡。这一集我们开始介绍其他几个女人。

  第三个影响少年刘彘命运的人是长公主刘嫖。长公主也被称为馆陶公主,窦太主,她是后来窦太后的长女。

  这个人在刘彘登上太子之位的过程之中是一个很关键的人物。长公主刘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她是汉景帝的姐姐啊,这个位置已经很高了,但是长公主这个人有一个大的特点,就是贪欲。她的贪欲特别强,她自己做了长公主,她还想让自己的女儿也同样富贵。在这一点上,就像我们上一集讲过的吕后、薄太后、长公主都是一个样,这大概也是一种人的天性,就是自己这一代人富了,贵了,还想让自己的子孙万代都要既富且贵,所以长公主刘嫖她本来不应该搀和到这个事情中来。结果她有一个女儿,这个女儿很有名,她的女儿叫阿娇,是个很有名的人物。在汉武帝的早年和武帝的初年,她是一个很有名的人物。她想让自己的女儿也富贵。她就怎么办呢,她就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一个太子。如果自己女儿嫁给太子的话,那么将来太子一继位当皇帝,她的女儿就自然而然升为皇后了。所以长公主刘嫖卷入这个事件,她的出发点是为自己的女儿找一个太子。

  刘嫖首选的当然并不是王娡的儿子刘彘,因为在景帝前四年,他封刘彘为胶东王的同时,我们上一集讲过,他同时封了长子刘荣做皇太子。所以那么长公主选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太子刘荣,当然他找太子刘荣(的母亲),想把自己的女儿许给太子刘荣这件事情碰壁了,被太子刘荣的母亲拒绝了,拒绝得非常干脆。这一拒绝,导致长公主把目光转移到其他皇子的身上,在这个节骨眼上,王娡又出面了。王娡这个时候她的儿子已经被封为胶东王了,王娡抓住这个机会,因为长公主向太子的母亲求婚这件事情被太子的母亲拒绝以后,长公主正在生气,正在寻找一个新的将来可能被立为太子的人。这个时候,王娡就贴上去了。就靠近,有意地靠近她,这样在宫廷内部形成了一种什么关系呢,就是长公主刘嫖和王美人王娡两个人联手的这样一种局面。这个局面如果一旦形成的话,那么有可能得益的将来是她们两家,她们的如意算盘也是这样打的。如果王美人的儿子刘彘将来被立为太子,那么有可能长公主让自己的女儿由太子妃再升一步。长公主与王美人的联手对少年刘彘登上太子之位的影响可是太大了。因为长公主她有一个很便利的条件,她可以很轻易地见到她的弟弟汉景帝,所以她就可以在她弟弟面前说刘彘和王美人的好话,这是很容易做到的。这个人物对刘彘登上太子之位影响很大,在这个过程中间,有一个流传非常广的故事叫金屋藏娇,这个大家都知道非常有名的一个故事。它是写刘彘小的时候,长公主把刘彘,因为她是刘彘的姑姑,把这个小刘彘抱在腿上逗着他玩,然后就问刘彘说你要不要娶妻子啊,指了指身边她那百十个侍奉她的宫女,一个一个点着看问刘彘要不要,刘彘都不要不是。最后点到她自己的女儿阿娇,然后这个刘彘就说了一句非常有名的话,说若得阿娇为妻,当造金屋储之。就是说如果要娶阿娇为妻子的话,我要造一个金房子让她住。这就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金屋藏娇”的故事。这个故事流传之广,已经到了人们都已经忘了它是出自野史了,并不是出自正史的记载。我们看《史记》,看《汉书》都没有这个“金屋藏娇”的记载。这个记载出自什么呢,出自有一部书,我上一集讲到过的一部书叫《汉武故事》。《汉武故事》现在署名的作者是东汉的班固,班固写作了《汉书》,但是现在人们把《汉武故事》这一个野史也说成是班固写,这个我们只能说是后人托名于班固写的,班固写没有写这本书历史没有记载,所以我们不能相信野史的话,但至少说明了一个问题,少年刘彘是个很聪明的人。当几个女人为太子的位置,为皇后的位置,在角逐的过程中间,受到影响的刘彘他并没有卷入这个事情,特别是他没有主动地卷入这个事情。因为这个事情发生的时候刘彘是多大呢?是他立为胶东王到立为太子这个期间,三年的时间,他七岁被立为皇太子,四岁被封为胶东王,四岁到七岁之间这三年发生的事情,刘彘不会起多大的作用。但是少年刘彘应该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至于个“金屋藏娇”的话是不是出自刘彘之口,无考,史书中间没有记载,但是野史和小说家记载了,这个故事又流传非常广,一直到今天我们还有一个成语叫“金屋藏娇”。

  画外音:王立群先生认为,对于长公主和王美人来说,一个是想让女儿富贵,另一个是想让儿子当太子。俩人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这样一来,长公主和王美人就联起手来,而四岁的刘彘哪里知道其中的复杂,他的命运还会受到谁的左右呢?

  从前面王立群先生的分析来看,栗姬得罪了长公主,确实对太子刘荣来说是一件很不利的事。但是以长公主单方面的说辞,汉景帝也决不会废掉太子改立他人,这对刘彘来说,仍然没有当太子的希望。而王立群先生认为,司马迁在《史记外戚世家》中还透露了一个人,她对少年刘彘来说意义非同一般,那么这个人她会是谁呢?她到底会怎样影响少年刘彘的命运呢?

  下面我们介绍影响少年刘彘的第四个女人,栗姬,也就是景帝长子、皇太子刘荣的生身母亲栗姬。

  我们从历史的记载来看,她是齐地人,就是山东人,她生了三个儿子。一个被封为太子,另两个被封为王。但是,在她的儿子在景帝前四年被封为太子的时候,栗姬竟然意外地没有被封为皇后。当然这个没有被封为皇后我们可以考察一下,这个封她儿子做太子这一年是汉景帝前四年,这个时候皇后是谁呢,还是上一集我们讲到的第一个女人薄皇后,薄皇后虽然无子无宠,但是并没有被废,她仍然是皇后,但太子立的是栗姬的长子,也就是汉景帝十四个儿子中的长子刘荣。就是因为原来那个薄皇后没有被废,当然,这里边有没有其他的因素,汉景帝在继位的第四年,也就是景帝前四年,只立太子不立皇后有没有其他的意思。比如说,等待,观察,另有所想,会不会有这些想法,没有记载。但是我想,汉景帝这个时候只立太子不立皇后一定有他的考虑。因为他处在一个非常复杂的局面之中,那么多儿子到底立哪一个,他首先立的还是长子,但是不是嫡,这个时候他的嫡妻是薄皇后。但是这件事情并没有引起栗姬足够的重视,因为立了栗姬的儿子为皇太子没有立她为皇后,这里面存在很多变数。

  第一,栗姬将来能不能被立为皇后,这是一个问题吧,这也是一个变数啊,她能不能立为皇后,会不会让那个局面一直保持下去。一个是皇后,一个是太子,本来皇后跟太子应当是母子关系,现在却分为两块,这个局面要保持多长时间,什么时候才能改变,不知道。另外,如果说自己的儿子被立为太子,而自己长期不可能立为皇后的话,会不会又反过来又影响到自己的儿子当太子呢,这也是个变数啊,这也是一个当时难以回答的问题。

  第三,薄皇后是皇后,栗姬的儿子刘荣是太子,这样一个两下分离的状况,会不会给其他的妃嫔们造成一种错觉,让她们感到有机可乘,有没有这种可能性。总的来说,太子立了,而皇后没有立,这应当对栗姬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画外音:根据王立群先生的分析和《史记外戚世家》的记载,栗姬其实已经处在一个非常尴尬的地位,但栗姬自己一点意识都没有,还在做着美梦。或许栗姬非常自信,毕竟她的儿子是汉景帝的长子。根据立嫡为长的原则,刘荣的太子之位是当之无愧的,所以当长公主向栗姬提亲时,栗姬大胆拒绝,毫不犹豫。那么栗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她为什么要这么做呢?王立群先生又是怎么评价栗姬的呢?

  在她的儿子被立为太子之后,她就遇到了第一件事情,就是长公主代女儿阿娇向她的儿子提亲。长公主刘嫖这样做的目的我们上一集讲过了,她是想让自己的女儿将来做皇后,但栗姬的反应是非常果断,非常快,断然拒绝。栗姬的拒绝,理由史书没有讲,我想这个理由大概主要有两点。

  第一,妒嫉。栗姬是一个妒嫉心很强的人,因为这里边有这么一个事实,栗姬之所以这么妒嫉长公主,是因为长公主不断地向她的弟弟汉景帝推荐美女。长公主这样做显然是为了讨好她的弟弟,她不断地向她提弟弟推荐美女,这样长公主在景帝面前实际上扮演了一个什么角色呢?扮演了一个婚介所的婚介人的角色,不断地去介绍,而且她提介绍又非常准,一介绍就成功。汉景帝对他姐姐介绍的这些女人一个一个地加以宠幸,这个对栗姬的刺激很大,所以栗姬就觉得她之所以受到冷遇,都是这个馆陶公主在中间捣鬼。现在你竟然还想让你的女儿来做我的儿媳妇,那没门儿,绝对不可能,所以她断然拒绝,这是妒嫉。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幼稚。栗姬这个人她并不坏,这个人有妒嫉心,我觉得作为一个女人,作为一个有夫之妇,自己的丈夫,当然自己的丈夫是个很特殊的男人,他是皇帝,不断地有人给他介绍新宠,那么作为栗姬来说,她不满意,这很正常。但是栗姬这个人有一个很大的弱点,就是她太幼稚。她这个幼稚就是她不知道,宫廷之中是充满了各种变数,是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的。而且栗姬这个时候,她的幼稚最突出的表现,我们可以替栗姬想一下,栗姬这个时候只盯着谁啊,因为她儿子已经被立为太子了,她只差一步就可以当皇后了,而那个皇后还是占着位子不生孩子的薄皇后。所以我们可以想象,栗姬的眼睛只盯着谁啊,只盯着那个薄皇后。她只想着什么时候,怎么办法,让薄皇后把这个位儿给腾出来,她就想这么一点,她盯着薄皇后,她忘了还有人在盯着她。我们中国有一句俗话,叫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栗姬是眼睛盯着薄皇后,她没有想到后面还有一双眼睛在紧紧地盯着她。这个人是谁呢?王娡。王娡还在盯着她呢。所以栗姬在这个问题上面表现得很幼稚,由于她的幼稚,她不了解宫廷斗争的复杂,她不了解太子之争、皇后之争是生死之争。其实在她前面栗姬应该有所耳闻了吧,栗姬是汉景帝时期的人啊,她起码知道戚夫人的故事吧,起码知道吕后的故事吧,她知道皇位之争、太子之争、皇后之争是生死之争,她应当有这个经验。但是她没有考虑那么多,所以这个人是个很幼稚的人。所以在这种局面下,栗姬没有深入的思考,就断然拒绝了长公主。

  画外音:本想自己女儿富贵的长公主没想到在栗姬面前碰了一鼻子灰,王立群先生认为,栗姬的妒嫉和幼稚无疑把长公主推向了自己的对立面,而长公主也决非等闲之辈,她会善罢甘休吗?得罪了长公主,这会给栗姬带来什么呢?

  遭到拒绝的长公主马上就做出了反应,长公主做了两个方面的反应:

  第一,在景帝面前诋毁栗姬。她诋毁得很厉害,据记载,这个长公主给汉景帝讲了一件事情,她说栗姬对她很不好,说栗姬和其他的妃嫔们在一块聚会的时候,长公主只要一去,栗姬总是让自己的侍者,就是自己的宫女指着长公主的背辱骂她,诅咒她,结果导致景帝望之,史书记载“景帝以故望之”,这个望就是怨恨,汉景帝为这件事情对栗姬产生了一个非常不好的印象,很怨恨她。这个事情当时并没有发作,但是长公主长期地不断地在汉景帝的面前说栗姬的坏话,日积月累下去,它对栗姬是非常不利的,这是长公主一个方面的反应。

  另一个方面的反应,长公主主动地去交好王美人。这样栗姬就处在王美人和馆陶公主,长公主,两家联手来对付她的局面之下,所以栗姬是影响少年刘彘一个很关键的人。因为她的儿子是太子,如果说栗姬的地位动摇了,会直接影响到太子的地位。如果栗姬的地位动摇,太子的地位动摇,那么王美人和刘彘就有可能有机会。所以我觉得栗姬在这个时候她确实有自己的过失,有她的取死之道,就是她犯了一些不可原谅的错误。

  她这些错误,我给她归纳起来大概有四点:

  第一,栗姬对帝王妃嫔的地位缺乏足够的认识。你既然作为帝王的妃嫔,作为帝王的妃子,你就不要指望帝王忠于你,忠于爱情啊。当你嫁给皇帝那一天起,你就要做好这个准备啊,你就要面对你的许许多多情敌。你既要嫁给皇帝,又希望皇帝对你用情专一,海枯石烂,这怎么可能啊。这就是太幼稚了,这就是栗姬对帝王妃嫔的地位她缺乏足够的认识,她意识不到这个问题。在这一点上,我们上一集讲过的薄太后她很高明,你不就是***吗,以后再不见面吗,她就都认了,一切都承认了,她不去和这个命运做任何抗争,结果她一连串的幸运。栗姬对这个问题没有这样自觉的认识,她是觉得我给你生了一个长子,你和那么多人好,你就再不理我了,她就抱怨,甚至把这怨气发泄到长公主的身上,她圣贤帝王妃嫔的这个位置缺乏自觉的认识,这是她的第一个不足之处,取死之道。

  第二点,她严重地低估了长公主的能量。她太低估了长公主的能量,因为她觉得你叫你的女儿嫁给我的儿子,我拒绝了你不能怎么样我,我的儿子是太子,她太低估长公主了。长公主之所以在汉景帝面前得宠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刚刚讲过,是她不断地向汉景帝介绍美人,所以景帝很信任她,景帝离不开这么一个婚介人。所以你现在和她较起劲来了,当然她在景帝面前说你的坏话。栗姬对长公主巨大的破坏性太缺乏了解,太缺乏认识,在这一点上她远不如那个王娡。王娡是利用了长公主,而栗姬是得罪了长公主。

  第三,她严重高估了太子地位的稳定性。她觉得她的儿子立为太子了,这就是铁定的了,不可能再改变了,太子的位置就永远不会变,这也太幼稚了。

  第四,她对自己能够取得皇后之位过于乐观。儿子已经立为太子了,自己当皇后不是早晚的事吗?未必。她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她只想到自己的儿子是太子,自己早晚要当皇后,所以我谁都不怕,你长公主我也照样顶。将来我的儿子当了皇帝,我就是皇太后,她整天做着这个梦。

  画外音:浅薄的栗姬没有认识到自己的处境已经潜伏的危险,她还完全不知,但是仅仅因为栗姬的幼稚和无知就能改变少年刘彘的命运吗?事情会这么简单吗?在中国历史上,历来在太子之位的争夺上都充满了血腥的味道,刘彘的太子之路还会受到谁的影响呢?

  从王立群先生根据《史记外戚世家》记载的史实分析来看,影响少年刘彘命运的四个女人已经纷纷登场,她们分别是薄皇后、王美人、长公主、栗姬,但是从这四个女人的力量对比来看,还都没有对刘彘的命运产生关键性的改变,尽管她们都在不同方面影响着汉景帝,太子刘荣的母亲尽管很不得景帝的喜欢,但是景帝仍然没有废立太子的意思。那么刘彘的命运还会受到谁的影响呢?

  影响少年刘彘命运的第五位女人,窦太后。这个也是一个鼎鼎大名的人物,窦太后也是影响少年刘彘命运的非常关键的一个人物。

  我们先简单回述一下窦太后的身世,窦太后这个人原来地位很低,窦太后叫窦漪房,她最初入宫的时候是做吕后身边的一个宫女,吕后都没有想到,她身边的这个小丫头将来就是汉朝的太后。她没有想到,作为她的一个宫女,但是后来呢,吕后有一个决定,就是把她身边的宫女赐给当时刘邦已经分封的几个刘姓王,而且规定,一个刘姓王分给几个宫女。结果呢,这个窦漪房恰好也在分封的这些宫女之中。窦漪房是什么地方人呢,是当时赵国人,赵国清河人,也就是现在河北的清河。所以她希望能把她分到赵地去,这样离家不近一点吗,她就给管分配的宦官打招呼,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托关系了。她先托关系给主事的宦官说,将来分的时候你一定把我分到赵王那儿去,大概是没有送礼,主管这个事的这个人印象不深,话虽说到了,到分的时候忘了,印象不深忘了,结果没有把她分到赵地,把她分到了代国。走的时候,窦漪房是哭哭啼啼,死活不愿意走,就阴差阳错地把她分到了代地,和她同时去的还有四个女的,五个宫女全分去了,结果一去,窦漪房的一生出现了很多戏剧性的变化。五个宫女分到那儿去了以后,代王刘恒就喜欢这个窦漪房,这是第一个幸运。

  第二,得到宠幸以后呢,这个窦漪房为代王刘恒生了一个女儿刘嫖,生了两个儿子,长子刘启就是后来的汉景帝,次子刘武就是后来的梁孝王,生了一女二子,这是第二个幸运。得到宠幸了,分到赵地是个什么命运不知道,分到代地她成了代王刘恒宠幸的宫女。

  第三,就是在平定诸吕之后,这个代王刘恒出乎意料地被大臣们推举为皇帝,这就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汉文帝,这是第三个幸运。

  最后一个幸运,也是最关键的一点,窦漪房虽然受到刘恒的宠幸,但是刘恒前面有一个嫡妻啊,就是他有一个王后,而且这个王后她还有四个儿子,有的史书记载是三个儿子,就是她还有几个儿子。非常奇怪的是,汉文帝被立为皇帝以前,他的王后和这个王后立的四个儿子都先后病故,一个接一个地死了。王后死了,王后的四个儿子也一个接一个死了,当然这个死和窦漪房无关,不是她要谋这个位置害人的,都是意外地死了。这样一来的话呢,窦漪房的位置突出了,所以这个窦漪房就被汉文帝封为了皇后,她成了汉文帝的皇后了,到了景帝朝她就成了窦太后了。所以这个窦漪房也是一个非常幸运的女人,我们在中间讲过,宫廷中间的很多妃嫔有一些像戚夫人像栗姬是非常不幸的,也有一些非常幸运的女人,像我们上一集讲的薄太后,这一集讲的窦太后,都是非常幸运的妃嫔,她最后竟然做了太后。她做了太后之后,那么她对少年刘彘的命运会有什么影响呢?这个窦太后在皇子的继承权上应当是一个很有发言权的人,她在皇子继位的问题上,她会做出什么样的决定呢?请看下集《储君之争》。

  第4讲储君之争

  画外音:在上一集里王立群先生讲到,汉景帝册立了栗姬的儿子刘荣为太子,但栗姬因为政治幼稚拒绝了为女儿求婚的请求,这使怀恨在心的长公主和皇十子刘彘的母亲王夫人联手对付栗姬。长公主还在汉景帝面前不断诋毁栗姬和栗太子,她们的目的是想让汉景帝废掉太子刘荣,改立刘彘为太子。而汉子景帝的母亲窦太后在皇位的继承权上也是一个很有发言权的人,那么,她心目中的太子人选又是谁呢?围绕太子之位,在这几个女人之间还将有怎样激烈的争斗呢?司马迁在《史记外戚世家》中又是如何记载这一复杂的过程呢?

  上一集我们讲到窦太后非常幸运地当上了皇太后,而窦太后又是一个非常爱管闲事的人,那么在窦太后的心目中间,谁是储君的最合适的继承人呢?

  其实窦太后心中,她最希望的储君继承人是好的幼子梁王刘武。窦太后之所以希望梁王刘武作为储君,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

  第一,梁王是幼子。这个作母亲的往往都有爱护幼子之心,小儿子啊,特别疼爱,特别喜欢他。今天我们如果到河南永城的芒砀山,那个芒砀山就是当年刘邦落草为寇那个地方,那个地方梁孝王的墓和梁孝王王后的墓,你看一下,你就可以知道当时梁国的富庶。这个富庶和窦太后的赏赐和偏爱是分不开的,这是一个原因。

  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汉景帝在一次家宴中间说过一句话。这个事情的经过是汉景帝在没有立太子之前,曾经举行过一个小型的家宴。家宴是在皇宫中进行的,由窦太后来主持,参加家宴的有汉景帝,他的弟弟梁王刘武,还有窦太后的侄子窦婴,就这么几个人。在这个酒宴中间,汉景帝有意无意地说了一句话,说千秋之后,传位梁王。这个话一说,史书记载“太后欢”,太后非常高兴。但是参加这个酒宴的还有一个大臣,窦太后的侄子窦婴马上端起一杯酒献给汉景帝,下面接头就说了一番话,说父子相传是汉朝的祖制,皇上怎么能够擅自传位给梁王呢?窦婴讲的话意思从汉高祖刘邦开始都是父子相传,现在皇上要说把这个王位,这个储君传给你的弟弟,这不合祖制。在这段话以后,司马迁又写了三个字“太后憎”,这一“憎”一“欢”把太后的心理全部写出来了。太后高兴的是传位给梁王,太后恼恨的是窦婴的阻止。窦婴是她的亲侄子,关系非常近,就因为这窦太后就取消了窦婴出入皇宫的门籍,不允许他自由进宫了。可见在这个事情上,窦太后是多么计较这个话。

  画外音:窦太后因为喜欢小儿子梁王刘武,所以不顾汉朝帝位父子相传的祖制,希望汉景帝百年之后由梁王刘武来继承帝位。她的想法也有依据,因为中国古代有另一种皇位继承方式,“兄终北及”,也就是哥哥死了弟弟继承皇位。而在家宴上,汉景帝确实也说出了将来把皇位传给梁王刘武的话。那么,汉景帝为什么要这么说,他有没有真心传位给梁王刘武呢?司马迁在《史记魏其侯列传》中是如何记载这一事件呢?王立群先生又是怎样分析的呢?

  那么这件事情发生以后,第二年,也就是景帝前四年,汉景帝立皇长子刘荣为太子。从第二年的行动来看,汉景帝没有传位梁王的意思,那么既然没有传位梁王的意思,他为什么要说这个话呢?

  两个解释:第一,向他的母亲示好。表示一种友好,就是讨好他的母亲。第二,安抚梁王。因为梁王,他母亲这么一个劲儿地说,梁王早就有这个心。而且在《史记梁孝王世家》记载这件事的时候,还写了这么两句话,说梁孝王当时就知道景帝说的不是真心话,但是他也心中窃喜,偷着乐,很高兴。毕竟这是一个很入耳的话,听起来很高兴。这就是景帝在家宴当中传达的这个信息。如果说汉景帝不打算传位给梁王,又说了这番话,我觉得汉景帝这番话是个误导,他只能使窦太后的偏心更偏,使梁孝王的野心更野。所以景帝的误导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这次家宴完了以后,这一年的春天,就爆发了吴楚七国之乱。

  画外音:根据《史记孝景本纪》记载,公元154年,汉朝爆发了吴楚七国之乱。吴楚七国之乱的爆发,是因为汉朝建立后实行了同姓封王的分封制。各诸侯国经过一定时期的发展,势力越来越大。在汉景帝当政的时候,诸侯国的强大开始影响到中央政权的稳固。于是,汉朝大臣晁错提出了“削藩”的建议,这个建议被汉景帝采纳,在这个背景下,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诸侯国联合起来,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借口,起兵发动叛乱,史称“吴楚七国之乱”。

  吴楚七国之乱爆发的时候,汉景帝开始有过一阵惊慌失措,后来稳下了神,才决定要平叛。在平叛的时候,他任命了他父亲汉文帝临死之前托付给他的一个大臣,因为汉文帝临死之前给他托付了一句话,他就用了当时的一个中尉,周亚夫。也就是荡平诸吕的那个周勃的儿子,用他做太尉统兵,同时任命大将军窦婴坐镇荥阳,平定齐赵的叛乱,周亚夫对付的是吴楚,而且在周亚夫出征之前跟汉景帝有一段对话,这个周亚夫就在对话中间讲了自己平叛总的方针。怎么定这个平叛计划,周亚夫这样讲:说楚兵剽轻,难与争锋,愿以梁委之,绝其粮道,乃可制,上许之。

  这个话的意思是说什么呢?说吴楚七国的军队它的士气相当旺,在这个时候,我们只能避让它的锐气,不能够正面与它冲突,那怎么办呢?把梁国扔给他们。这个时候梁国的国君是窦太后的幼子刘武。这个梁国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我们讲《项羽》,讲《吕后》,都提到彭越这个人,彭越是最早任命的梁王。这个梁国的土地跨在什么地方呢?山东的西南,然后继续向南,到河南的东部,再到河南的南部,这个地方横跨山东、河南两省,历来是个战略要地。当年楚汉战争就是因为彭越在梁地断项羽的粮道,而现在吴楚七国的叛军要向西攻打,打入函谷关,必须拿下梁国。如果不拿下梁国的话,可能导致一个什么情况呢?如果拿不下梁国,他西进的话,梁王有可能断吴楚叛军的粮道。所以周亚夫的计划把梁国扔给他,当然这个计划是很冒险的一个计划。周亚夫这个计划可以说是谋国不谋身啊,为国家谋划的多,为个人谋划的少。如果说这个梁国扔出去了,万一梁国叫吴楚军攻陷了怎么办?那这个结果,要么梁王被俘,要么梁王自杀。梁王或者被俘或者被杀的话,他的老娘窦太后能答应吗?窦太后最疼的是这个小儿子,周亚夫的主张就是把梁国扔出去。当然,周亚夫这个主张在当时来说虽然冒险,但是有它的可取之处。它的可取之处就在于牺牲局部,换取全局。

  梁国首当其冲经受吴楚军的进攻以后,梁国军队战斗得非常苦,一开始就几万人全军覆灭。梁孝王在最紧张的时候,他把韩安国为首的七个大将请出来,他亲自跪在地下拜托这七位将军为他去抵抗吴楚之兵。那么骄横的一个诸侯王,竟然跪拜将军,你可见梁国危险到什么时候了。而且梁王是一天一个使者向周亚夫请救兵,周亚夫是一兵一卒不派,梁王在周亚夫哪儿请不到救兵,直接把状告到汉景帝那儿,汉景帝下诏书叫周亚夫求梁国。史书记载是五个字“太尉不奉诏”。太尉周亚夫不奉诏,不执行皇帝的命令,这个事情就很严重了。周亚夫为什么敢不奉诏,而且这个事件结束以后,因为平叛只有三个月,平叛结束以后汉景帝并没有处罚周亚夫,而且重用周亚夫,非常信任周亚夫。那说明汉景帝对周亚夫不奉诏这件事根本不在意,这个不在意我们可以倒着推出来,他们开始的时候是有过一个约定的,就是要把梁国扔给吴楚兵。如果梁国被攻破了,那也是牺牲局部,保全了大局。如果梁国被削弱了,那刚好满足了汉景帝的愿望,梁国的被削弱,梁王今后再向他的哥哥汉景帝叫板的实力就弱了。吴楚七国之乱平叛,梁王是立了大功,据史书记载,平叛结束以后,梁国立的功和中央政府立的功是各占一半。他能以一个诸侯国的人力物力立了一半的功劳,梁王是立了大功的,立了大功的梁王当然更具备竞争储君的地位了。也就是平叛之后的第二年,汉景帝突然宣布,立皇长子为太子。但这时候薄皇后没有废,也没有立栗姬,只是立了太子。他这个立太子明面上看,他是应大臣们的要求,因为他当皇帝当了四年了没有立太子,太子是国之根本,所以大臣们有这个要求。另一方面,汉景帝是想用立皇长子的办法封堵梁王。所以窦太后第一次发力去为梁王争取储君的事情就这样宣告失败了。

  画外音;通过王立群先生的讲述,我们知道汉景帝并不想把皇位传给梁王,所以梁王虽然在平定吴楚七国的叛乱中立有大功,但汉景帝却迅速把栗姬的儿子刘荣立为太子。太子人选已经确立,按说太子之争就应该结束了。但《史记外戚世家》记载,栗姬在汉景帝病重期间做出了一次不理智的行为,这使汉景帝对她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栗姬究竟做出了怎样不理智的行为,她的不理智会对太子刘荣的地位产生影响吗?王立群先生又是怎样分析的呢?

  梁王刘武虽然在平定吴楚七国之乱中立有大功,但汉景帝心目中的储君人选并不是梁王。为了封堵梁王,汉景帝迅速把栗姬的儿子刘荣立为太子,但栗姬却因为一次不理智的行为在汉景帝的心目中留下了不好的印象。栗姬究竟做出了怎样不理智的行为,她的不理智会对刘荣的太子之位产生影响吗?

  但是这件事情失败以后不久又发生了一件事,就是汉景帝病重,这件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呢?因为在病重期间,汉景帝就感觉自己的这个病未必能好,所以他给栗姬一个嘱托,就所谓的托孤了。这个嘱托说,“百岁后善视之,栗姬怒,不肯应,言不逊,景帝恚,心嫌之而未发也”,就是汉景帝在病重的时候,把这些已经封为王的这些儿子都托付给栗姬,让她好好照应这些皇子,这个话至少说明两点:第一,汉景帝对自己的病情很不乐观;第二,吕后之祸的惨痛教训,使汉景帝不得不考虑对其他皇子有一个交待。汉高祖八个儿子,吕后就给收拾了四个,还弄死了一个孙子。汉景帝有十四个儿子,按一半来处理至少要处理掉七个,这个对汉景帝来说威胁太大。所以他嘱托这个栗姬一定要照顾好其他的皇子,这就是汉景帝托孤的两个原因。这个时间是在什么时间呢?我们再往下看,因为在这个托孤中间透露了两个重要的信息:第一,无废太子之意;第二,有立皇后之心。理方面没有废太子之意,另一方面有立皇后之心,他既然这个话是对栗姬说的,很虽然,汉景帝这个时候已经考虑要立栗姬为皇后。她的儿子已经三年前被立为太子了,那么三年后,立她为皇后这是完全有可能的。那么这件事情发生的时间,既然考虑到封后的问题,而薄皇后是在汉景帝六年的九月被废的,所以这件事情,汉景帝病中托孤这件事情应该是在废薄皇后前后,而且来说,放在废薄皇后之后更合理。如果薄皇后没有被废,或者不打算废,他应该向薄皇后交待善待诸子。之所以向栗姬交待,说明薄皇后可能是被废掉了,又打算立栗姬为皇后,所以向她交待。这是两个重要的信息,可惜的是,这两个重要的信息栗姬都没有抓住。这两个重要的信息她都没有听懂,她就记住,她先来了一个什么呢,先是怒,然后是不答应,再往后就是言不逊,说话还很难听。据野史《汉武故事》记载,“栗姬怒,弗肯应,骂上老狗。”还骂皇上是老狗。骂皇上是老狗这句话,第一,不是空穴来风,野史记载有它的根据,栗姬确实出言不逊,但是不是出言不逊到了骂皇上是老狗这种程度,我觉得不大可能,这叫恶语啊。一个妃子,还没有被立为皇后,她居然敢骂皇上为老狗,这个就是栗姬再怒再不理智还不至于到这个程度,但至少说栗姬这个时候犯了一个天大的错误,她失去了最后一个当皇后的机会。所以这是栗姬非常不理智的一点,这件事情不久,汉景帝竟然意外地好了,她没有死,汉景帝这件事就压下来了。这是我们说栗姬的反应。汉景帝是什么反应?汉景帝的反应首先是恼,再一个是没有发作。汉景帝的恼是可想而知的,你想想作为汉景帝他会怎样想,你的儿子被立为太子两年了,我就一直没有立你,为什么不立你啊,我在观察你,观察的结果是你不合格。所以汉景帝非常恼火,他为什么没有发作呢?大概不出这两个原因:第一,汉景帝这个人是个非常有城府的人,他不愿发作。再一个,在病中,不能发作。你现在发病,你再一发怒,岂不是病情更加严重了,太不聪明了,所以汉景帝这个火压下来了。这个事情虽然因为汉景帝病好后过去了,但这个事情并不算了结。如果我们推测不错的话,这件事情应该发生在景帝六年九月薄皇后被废之后。

  画外音:通过王立群先生的讲述我们知道,栗姬缺乏政治智慧,她没有听懂汉景帝病重托孤背后的意思,丧失了最好的能够当皇后的机会。而她的不理智,导致汉景帝对她极为不满。她的幼稚也使太子刘荣的地位变得岌岌可危,而就在这个时候,根据《史记外戚世家》的记载,汉朝的宫廷里又发生了一件事情,这最终促使汉景帝做出了一个震惊朝野的决定。这是一个什么事情?汉景帝又做出了什么决定呢?

  汉景帝病重托孤实际上暗示着栗姬可能会被立为皇后,但栗姬的不理智行为使汉景帝对她极为不满,她的幼稚也使太子刘荣的地位变得岌岌可危,根据《史记外戚世家》的记载,就在这个时候,汉朝的宫廷里又发生了一件事情,最终促使汉景帝做出一个震惊朝野的决定。这是一个什么事情?汉景帝又做出了什么决定呢?

  到了景帝七年,又出现了一件事,这个时候又出现了一件什么事呢?就是王夫人她指使外朝的一个管礼仪的官,这个官的职务叫大行,叫大行向皇上写一个奏章,说栗姬提儿子立为太子已经三年了,中国历来是母以子贵,子以母贵,那么根据母以子贵,栗姬应该被封为皇后了。当然外朝的大臣他并不了解宫廷之中五个女人这个错综复杂的关系,反而以为这可是个邀宠的机会啊,假如皇帝批准了这个奏章,那栗姬岂不要大大感谢这个提建议的大臣吗?所以这个大臣就提了个建议,这个建议报告一打上去,汉景帝是龙颜大怒啊,非常恼火,他这个恼火也是有他的理由的。因为汉景帝自以为自己很聪明,其实这一次他上了王夫人的当,他不知道指使大臣做这个事的人是王夫人,他以为是谁来指使做的呢,他以为是栗姬,他觉得是栗姬等得不耐烦了,儿子当了三年太子,老娘一直没有被立为皇后,等不及了,急不可耐地让外朝的大臣们替她去提建议。这样一来,这个老谋深算、极有城府的汉景帝把去年的旧帐,加上今年的新帐,其实旧帐是真的新帐是错的。不过这些当皇帝的人,一方面自己确实很聪明,另一方面还自以为自己很聪明,两方面的聪明加到一块儿,他就觉得自己更聪明了。有聪明,又自以为聪明,他怀疑是栗姬,所以他来了个秋后总算帐,老帐新帐一块儿算。那个病中的事情是远因,这次大行的奏章是近因,他一块儿发作,把太子给废了。所以在景帝前七年冬,废栗太子为临江王。其实这个太子是最亏的,这个太子刘荣,他是在五个女人的角逐之中,他是一个卷入的人,但他又毫无能力左右这个局面,就因为他的母亲,他失去了做皇帝的机会,贬为临江王。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汉景帝是一不做二不休,一方面是废了太子,另一方面他指使手下的大臣把栗姬在朝中的所有的亲属全部逮捕处死。所以汉景帝这个人是一个后发制人的人,他的恼怒他能憋很多年,然后一块儿发作。他一旦发作起来,是雷厉风行,双管齐下,一方面贬太子,一方面贬栗姬,一方面把栗姬的亲属全部抓起来处死,把栗姬的问题干脆利落不留后患地全部解决。所以栗姬最后就失去了做皇后的机会,在忧愤之中不久就死去了,很快就死了。

  画外音:因为栗姬政治幼稚,在汉景帝重病托孤的事件中表现极不理智,埋下了汉景帝对她不满的隐患,再加上王夫人的煽风点火,这最终促使汉景帝做出决定,贬斥栗姬,废掉太子。这样一来,太子之位再次空缺,但王夫人还没有来得及动作,窦太后再次跳了出来,要为自己的小儿子梁王刘武争取储君之位。那么,汉景帝究竟会怎么办呢?司马迁在《史记》中又是如何记载这一事件的呢?

  汉景帝做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对他的母亲他是表示我同意,表示了同意。另一方面,他又向他母亲提出来,这件事情关系重大,需要和朝中大臣们商量一下,这就是所谓朝议,在朝中大臣们要讨论一下这件事情怎么处理。所以汉景帝就召集了一些大臣,这些大臣中间有一个人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人,就是主张杀晁错的那个大臣袁盎。袁盎参加了这一次会议,而且袁盎是这次朝议中间非常重要的一个角色,本来是轮不到袁盎的,应当轮到晁错,但是晁错在景帝前三年的吴楚七国之乱中已经被冤杀了,错杀了。所以到景帝七年这个朝议的时候,这个主角就是袁盎了,结果袁盎这些大臣和汉景帝最后商量的结果导致窦太后的建议被搁浅了,不提了。其实汉景帝召集这次朝议他的目的只有一个,他对他老娘说我同意,反过来召集大臣们一开会大臣们不同意,他的目的是想以朝臣之嘴以封太后之口,用大臣们的嘴封住太后的嘴。然后,以袁盎为首的一批大臣到宫中直接去见窦太后,给窦太后说了一番。袁盎到了窦太后那儿,窦太后马上就把自己的观点亮了出来,要立梁王为储君。袁盎就问,说您立梁王为储君,那梁王死了,梁王要是下世了,您把这个帝位再传给谁啊?她说我再传给他哥哥的儿子。哥哥死了弟弟当,弟弟死了,再传给哥哥的儿子,就是传给汉景帝的儿子。袁盎说,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一件事情,春秋时期有个宋国,那个宋宣公死的时候就把王位传给了他的弟弟,他弟弟做了几年国君死的时候非常感激他哥哥传王位给他,所以他弟弟在死的时候又留下遗诏,把王位的继承权再还给他哥哥的儿子,就还给他侄子,结果他的亲儿子不同意,他的亲儿子把他的表哥杀了,又把这个权夺过来了。结果是他兄弟两家的后代是你杀我,我杀你,搞得宋国是五代没有平安。袁盎就把这段话,这个历史故事,这个历史教训讲给窦太后听。窦太后一听,楞了,我们知道窦太后的学问不行啊,她是一个非常幸运的人,她家里出身是一个很低的低层,没有多少文化,春秋时宋宣公的故事她是一点儿没听说。袁盎给她一讲,她觉得这是个事,你传给梁王,可以啊,梁王死了怎么办?再传给景帝的儿子,那要是梁王的儿子不同意呢?那景帝的儿子跟梁王的儿子这中间不就要拼起来了吗?所以这样一提,窦太后是再不提立梁王为储君了,但是窦太后心里头是勉强接受了,梁王会同意吗?梁王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呢?请看下集《继位太子》。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

点击下载盘龙全本TXT合集